Mandy

 

【剧情分析】小殊vs靖王的心理【转】

哎呀,看的我有一次虐回坑底

养草为兰草:

很喜欢这篇分析,所以转过来。本文作者是: @女飞贼  


本文为授权转载【要问作者为什么不自己发上来,那是因为她懒。。


本文发在帖吧,我原文复制过来,原帖链接:


【长念琅琊】【分析】小殊vs靖王的心理




---------正文分割线-----------




本剧最感动我的,是小殊和靖王之间的情感,是兄弟情义也好,是jq也罢,
总之,这样的情感,感动了我。
在此之前,我本不喜欢靖王这样的人设,哪怕是在本剧初看之初也是如此,
我不太喜欢空有一身正气,却不懂得转圜,甚至智商略不在线(此处真心想为靖王平反,容后慢慢来,但是最开始我真把靖王打入智商基本不在线的行列的....)的人物设置,
所以,最初,我对靖王这个人物,几乎全无好感。


但是,但是,但是,
世事变化无常啊,我怎么知道到后来,我竟会如此喜欢靖王这个人物啊!
最喜欢的情感也是小殊和靖王之间的情感。
虽然本剧其他一票子众人我都喜欢,苏宅的所有人物我都喜欢,
呆萌小飞流啊,时不时呆萌的导演组啊,吉婶啊,
还有萌大叔啊,霓凰啊,静妃啊,夏冬啊,景睿啊,豫津啊,穆青啊,
还有言侯啊,纪王啊,高湛啊,等等等等,
本剧所有人物都喜欢。


但是,到后来,最最戳我小心脏的,还是小殊和靖王之间的情感,
所以真的忍不住,多说一说他们俩。




【一】小殊希望景琰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吗?




唉,梅长苏这个人物,不管怎么说,都是虐的不要不要的,
当初飞扬跋扈的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成为了病骨一身、只能隐藏于幕后的、甚至连他自己也有些排斥、不太喜欢的谋士;
当初父疼母爱、有兄长、有恋人、有挚友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少年,转瞬之间,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而自己,也终无法再做回自己。
更别提静姨泪眼婆娑的说着解毒需要“挫骨销皮”了。
身负的血海冤情,只能靠着一身孱弱的病骨,一力承担。


当然,虐到如此程度的人物,作者也不忍心他只是如此虐,
当然还给了他万千的宠爱和痛惜,
他是金陵城中最招风、最耀眼的少年将军,
他是江湖上最大帮派的宗主,
简而言之,不论是朝堂还是江湖,几乎都是他最大。
他的爱情虽不圆满,但恋人对对他始终如一,
他的友情虽然坎坷,但挚友却在他“过世多年”之后,依旧对他念念不忘。
如此,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圆满吧。




很多方面,都心疼梅长苏这个人物,
然而,最心疼的,却是他对挚友景琰“苦苦隐瞒”自己的身份吧。


小殊希望景琰知道他的身份吗?

私以为,他想;
只不过,他不敢,不敢而已,不是不想;
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小殊是个正常人,当然,智商高的不正常不算,

所有人类的正常情感他都有,
任何人,受了如此大的委屈,又怎会不希望曾经的爱人和朋友们,理解自己呢?
如此大的委屈,完全一人承受,
如此沉重的担子,完全一人承担,
任谁都会委屈,任谁都会累,任谁都会希望有非常靠得住、非常理解自己的朋友们,帮自己分担一下,
哪怕不分担,仅仅是支持一下,
哪怕无法支持,只是在劳累、委屈、痛苦、难捱的时候,稍微理解一下他的感受,
在他满腹委屈的时候,安静的听他说说话,
在他累到挨不住的时候,借他靠一靠肩膀,
在他夜里噩梦连连的时候,给他一个安心、温馨的怀抱。


这是正常人类的正常情感,任谁都需要,梅长苏亦然。
所以,尽管他说,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他的身份,当然,为了任务的需要,蒙大统领除外,
但是,当霓凰猜测到他真实身份的时候,
他没有刻意隐瞒,
因为,在梅长苏的潜意识里,他需要一个懂他、理解他的怀抱,
霓凰,就是当时,他那个潜意识情感的宣泄口。
若真的不需要,若真的不想任何人知晓他的身份,
若不是心理存着“希望旧人理解自己”的一点点幻想、念想、潜意识,
一向冷静自持、面不改色的梅长苏,
又怎会在郡主知晓真相的那一刻,
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哭的泪流满面?
因为,他真的很累,他真的很委屈,
他真的需要旧人的安慰、懂得,
他真的需要一个他完全信任的人,来理解他。




而梅长苏在潜意识里,最最希望能够理解自己的那个人,恐怕是景琰吧。
毕竟,他所做之事,和他这十几年所坚定之事,是同一件事,
毕竟,他所做之事,除了为旧案昭雪,也是真心扶他上位,为他呕心沥血,操碎了心,
毕竟,他们曾经那么交好、那么默契,年纪相仿、理念相当、理想相近,
可如今,他还是旧时的模样,
而他,却早已换了模样,变得面目全非,有时甚至连自己,都认不清自己究竟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
如此,他又怎么会不希望他理解自己?
诚然,此时的梅长苏在景琰面前,多少有些自卑,
毕竟,当初的他也是挽过大弓、降过烈马的,而如今,他却手无缚鸡之力,
毕竟,当初的他一直和他并肩作战,而如今,他仍在人前的朝堂,而他却只能躲在幕后的阴诡地狱。
可即使这样,除去心里隐隐的自卑,
梅长苏心里知道,他在骨子里依旧没有变,他还是林家的儿子,他身上流淌的,依旧是当初的一腔赤血,
既如此,他当然更希望他的挚友,景琰,在他已经换了一副皮囊的情况下,
更加理解他,信任他。
心里担了这么多委屈,心里藏了这么多情感,心里埋了这么多难言之隐,
又如何不希望景琰理解自己?




可即使再希望,理智却告诉他,不能,不能,
即使再希望,他也不敢,不敢,
不敢告诉他,不能让他知道真相。
潜意识的希望,与现实的残忍,才让人格外同情他,
正常人的日子他无福过,正常人的情感他无法感受,
一腔赤血却装作淡漠,
潜意识的希望,却故作全不在乎。


景琰太冲动了,即使不冲动,一碰上他真心在乎的人,他也一时间方寸大乱,没法控制情绪,这样,太危险了,他必须不知道。




这样的梅长苏眼看着这样的景琰,
内心里也只能一半火焰、一半冰山了,
他的心,既被他深深的感动着,也被他生生的凌迟着。




他眼看着景琰对自己,
十几年的挂念,十几年的深信不疑,
战功显赫的王爷,甚至不惜为当年的长兄、当年的林家、当年的自己得罪皇帝,甚至连立场站在他对立面的夏冬,都不忍说他一句坏话。
梅长苏就这样,远在天涯、又近在咫尺的看着景琰,
看着他明知自己已死十几年,
却仍然将自己当年的大弓完好的保存,小心的放在房里,用心的珍藏着,不许任何人碰,因为他知道,小殊不喜欢陌生人碰他的东西。
梅长苏就这样,遥望着、却又近观着景琰,
看着他明知道自己已死十几年,
却仍然记得自己思考问题时爱搓手的习惯,
仍然记得自己给他起的外号,
仍然记得自己和他一起玩乐时发现的下山的路,
仍然记得自己习惯性拔剑的动作。
如此的深情厚谊,他怎能不感动?怎能不期待他能理解他,哪怕一点?
有友如此,他怎能不期盼与他相认?
然而,他不能,不能让他认出他,不能让他理解他,
不仅不能,在他面前,他还必须完全隐藏起真实的情绪,
在他面前,他必须时刻保持冷静、理智、狠决,
在他面前,他必须时刻警醒注意,不留任何痕迹的扮演着一个普通谋士的角色。




梅长苏就这样,似乎在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站在景琰旁边,被他无声的感动着,又被他狠狠虐着。
他眼看着他如此珍视自己,却又不信任自己。
他不许任何人碰小殊的东西,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他理智上不敢相信谋士,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为了救他的副将卫峥,他甘冒巨大的风险,哪怕为此成不了九五之尊、做不成皇帝,他也不在乎,因为那是小殊的副将,可他不但不理解他同样想救卫峥的心,不但不理解他那么想保护他的心,反而还误解他,不怎么关心他的身体,更不懂他的心。
梅长苏静静的站在景琰身边,心里什么都知道,奈何,却又什么都不能告诉他,不能明言,无法解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那么惦念着自己,又如此误会着自己。




他一气之下,砍了铃铛,断了往来,
他万般无奈,雪中等待,怒吼咆哮,
我想,这才是真实的景琰与真实的小殊吧,
一如他们当年。
那些时候,他们肯定也曾经因为某些事情、某些看法不同,别扭过,争吵过,怒吼过,甚至说不定动过手,
两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彼此不相让,可吵一吵,恼一恼(当然,我深深的怀疑,景琰吵不过小殊),讲讲道理,甚至是动动手,这些都并不妨碍他们依旧是最亲密无间的朋友。




时光流转,此时的他们却只能以这样的身份,在这样的情境里再次争吵,
而明明,他们的目的一致,方向一致,心情一致,
可此时此刻,
他们却不得不一个失望不懂对方,欲问还休,
一个苦苦隐瞒对方,任由他误会自己,难以明言。
可我觉得,尽管如此,昔日好友间特有的争吵的那份感觉,应该是没变的吧,那份感觉,依旧熟悉。
所以,暴躁的景琰安静了,曾经两个亲密无间的好朋友,意见再次达成了一致。




他问:你知道这样的事情,风险巨大,百害无一利么?
他说:知道。
他问:那也要做?
他说,要做。
他问:值得么?
他认真的一字一句:如果我去了地下,见了小殊,他问我为什么不肯救他的副将,我能说,不值得么?
我想,面对如此坚定的靖王,梅长苏心里应该也是感动、温暖的吧。
毕竟,心理已知的,和亲眼所见的、亲自感知的,毕竟不同,
就如同景琰如此坚信赤焰军并非叛军,
可见了卫峥,亲自听他说了当初,他依旧情绪激动,心情大不相同;
就如同此时,梅长苏明明知道景琰一直以来,坚定的想要为赤焰军昭雪,可眼见他在“利弊得失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依旧毫不犹豫、不由分说的选择一条最不利的道路”,依旧会感动、会温暖、会欣慰。
也正是如此,他才更加不能告诉他真相,
面对最最在乎的人,他总是容易乱了方寸,
所以,他只好如此,
看着他惦念自己,又任由他误会自己,
被在乎的人,误会着煎熬着,
却又因在乎的人的在乎,而感动着温暖着。




我想,这才是梅长苏最让我觉得“虐”的地方吧,大虐无声,或许如此。
明明知道他如此惦念自己,
明明隐隐的期待他们能够相认,
明明心底里企盼他能够理解自己,
却不得不对他狠,对自己更狠,
任他伤心,不给回应,
被他误会,不加解释,
哪怕有时候,
他因他的误会和不信任而难过、伤心、生气、无奈,
他依旧只是沉默的扮演好自己最合适的角色,
然后丝毫不怪他、并且继续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扶持他。
对他而言,稍微正常点的情感,都变成了大大的奢望,
而残酷的现实,却一直在残忍的宣布,他的这点小小的奢望也早已破灭了。
这才是我最最心疼梅长苏的地方。




【二】由“割铃断义”引发的——靖王对梅长苏这个“谋士”矛盾而复杂的情感,信任与不信任的纠结。




私以为,靖王殿下对梅长苏这个谋士,情感也是复杂的,
有感激、有钦佩,更有疑惑,
有情感上不自觉的信任,偏又夹杂着理智上的不信任。


剧中有很多地方表现出,他并不信任梅长苏,根源在于,他的谋士的身份。

十多年前,赤焰旧案,许多谋士就用最丑恶的嘴脸,彻底断送了赤焰案被彻查、昭雪的可能,
景琰心中的谋士,凡事只看利弊得失,却从无底线、从无原则,更谈不上道义、正义,
面对赤焰案的种种疑点,若是真的明哲保身,远观也就算了,
更有甚者,反而落井下石,从中牟利,
踩着忠魂的鲜血,去往上爬,去争取自己最大化的利益。
在景琰心里,天下谋士,尽是如此,因为他曾经亲自感知过谋士的丑恶嘴脸。




景琰心里不信任所有的谋士,自然也不信任梅长苏。
想来也是如此,从天上直接掉下来一个琅琊榜首的江左梅郎,却又没有明显缘由的一心要扶助他这个不受宠、不得势的,不懂转圜、不写转弯的,备受冷落的边缘皇子。




任谁都会心存疑虑的,天上哪有掉馅饼的好事?何况还是一大大的金馅饼?
心存疑惑、心有怀疑,纯属正常。
梅长苏的借口,为了显示他江左梅郎的实力与能力,
又或是对外宣传的借口,为了钱、权、荣誉,名誉,靖王殿下显然也不会相信的。
所以,他为什么帮他,便成了靖王心目中的疑惑。
他不信他会无缘无故的帮他,当然会觉得他大概、可能、也许,对他有所图,
他甚至几乎确定,他此番行为,绝对另有目的。
但是这个所图,他自然又推测不出来;他的能令人信服的真实的目的,他自然也无从知晓。
原本,他就厌恶谋士,厌恶谋士的思维,厌恶谋士的嘴脸,
何况这个谋士,他还根本不了解,甚至无从了解,
反倒是自己,在这个谋士面前,像个透明的人物般,基本只有乖乖听话的份儿,
如此,他又怎么会全盘信任他?何况,他原本就讨厌包括他在内的谋士群体。
所以,理智上,他不信他;甚至,他在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能全盘信他。




但是,在接触的过程中,甚至在不知道他是谁的第一次见面、约定就此达成的见面之时,
靖王殿下“在某种程度上和郡主一样”,对梅长苏,也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上的无来由的信任。
除了能够“阻止太子和誉王能够登上宝座+说不定自己当了皇帝,就有机会为赤焰军平反”这两个致命的诱惑之外,靖王殿下在根本不了解梅长苏、也无从了解、更无从知晓梅长苏的目的的情况下,能那么快的“达成约定”,几乎把自己的命拴在了对方的身上,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信任?
若是全然不信,第一次碰面,不允许梅长苏接触庭生即可,
虽然“救出庭生”的条件也很诱人,但庭生的身份毕竟特殊,若因此泄露了真相、赔上了庭生的性命,倒不如让庭生继续身份低微、但是能够安安稳稳的活着。
当时的靖王,肯答应梅长苏的条件,又何尝不是一种赌?
赌赢了,奖品自然丰厚;但若真的赌输了,后果也真的不堪设想。


而迅速的与梅长苏达成“今日之约”,固然有“救出庭生”的“砝码”,加重了一点他对梅长苏的信任——至少此时,梅长苏对他并没有恶意,否则,他大可拿庭生做文章;但同时也加重了他对梅长苏的疑惑——这个人葫芦里到底卖了什么药?他到底想干什么?
夺嫡,是何等凶险之事,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不仅赔上自己,还会拖累母妃,
做这等凶险的大事,靖王殿下能够与这个仅有两面之缘的、他完全不了解的、疑虑重重的、甚至是他讨厌的属于谋士群体的人,那么迅速的、几乎没有犹疑的达成“今日之约”,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的不自觉的无来由的信任?




他心里当然知道,梅长苏另有目的,
但是在之后的合作中,在夏江的离间计生效之前,他对梅长苏基本上言听计从,
这固然因为“梅长苏的目的,与他们暂时所谋划之事无关,利刃锋利即可,暂时可不必理会利刃为什么会锋利”(原著大意),但从另一个角度,他对梅长苏天然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信任感,否则,他怎么可能一直乖乖听话?


私炮房的爆炸,靖王殿下原本还疑心了梅长苏,
这固然是他对梅长苏的误解、不信任,也是让小殊伤感、让观众郁闷的地方。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此时的靖王“如此不信任梅长苏”,甚至疑心他为誉王献计,此计还是如此惨绝人寰的计谋,当然,他也不确定“自己关于此事对苏先生的疑心”对不对,否则他也不会道歉了,但从他不怎么太走心的、略带勉强的道歉来看,他也不认为自己的猜测毫无道理,此事在靖王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存疑”吧。
他在用这种方式,再次提醒着梅长苏——我本不该疑你,若我错怪你了,我道歉;但是,请你一定、一定、一定要记住,我有我的底线和原则,这些底线和原则,你绝对不能挑战。


可是,即使在他如此不信任梅长苏的情况下,当时的他,还是乖乖听梅长苏的话。
在靖王殿下的认知里,呈报兵部对自己有利,不呈报兵部会被参,

但他刚刚还在怀疑的、他眼中重利益得失的谋士梅长苏,却要求他不需呈报,
他在弄不清缘由的情况下,还是乖乖听了梅长苏的话,
放弃了他以为的对自己有利的方式,选择了梅长苏提议的、但是他认为对自己不利的做法,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毫无缘由的信任感?




靖王对梅长苏的情感,早就已经化为”情感上的信任和理智上提醒的不可全信“的博弈了。
因为对梅长苏的不了解,因为搞不懂梅长苏的目的,
因为梅长苏的诡谲,因为对谋士群体的偏见,
在靖苏二人合作的过程中,靖王的脑子、靖王的理智,不断的在提醒自己,
他是个谋士,他是个谋士,他不可全信,他不可全信,
我一定不能成为那样不讲道义的人,我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底线,
他天然的防范着谋士,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便和他们一样,沦为为了私利不顾道义的人。


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他的情感上,早已不自觉的对梅长苏有了信任,
信与不信的天平,也渐渐的向情感这方的信任所倾斜。
慢慢的,他觉得,他不是一个普通的谋士,甚至他还是一个国士,
慢慢的,他觉得,他不是诡谲,而是满腹计策、满腹经纶、样样得手,行行精通,
慢慢的,心里不自觉的真的把他当成了自己人,忍不住会从心里往外信任他。
慢慢的,虽然理智依旧在提醒他,他是个精于计算的谋士,
但他同时也在逐渐劝服自己,说不定他不一样呢,或许他是不一样的吧,并不是所有的谋士都是同样的心思,谋士里也会有不一样的人呢,比如梅长苏,他或许真的和其他人不一样。


于是,靖王对梅长苏的情感,就这样由信与不信的博弈,
慢慢走向了虽然理智依旧在犹疑、但是情感上却越来越信任的状态了。




私以为,正是在景琰对梅长苏“信任与不信任”、“理智上觉得不该信任、情感上却不自觉的信任”的纠结的情感下,才最终导致了“割玲断义”这一幕。

“割玲断义”与“雪中等待、争吵”虽然虐心,但却是我最喜欢的情节,
而且俩人只用了一集时间就再次和好了,显然作者也不愿意太过虐他们。




很多人觉得,这个片段“过于刻意”,甚至梅长苏“话都无法捡重点说”,有些伤了人物性格,
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这个情节虐归虐,但是也符合苏靖二人的性格,这段情节是这两个性格的人,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境下,很可能发生的一件事。


梅长苏这边,虽然他聪明,但是他不能预知所有的事,他更无法未卜先知,
他最擅长的是就事论事的分析。
他拥有缜密的逻辑思维,他拥有快速的反应能力,
他拥有可靠的情报来源,他精准的了解京城中重要人物的性格。
所以,他经常能够就某一件事、某一个点,在最快的速度内,想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考虑到此事件可能引发的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他懂得人心,了解人物性格,所以,某一件突发事件之后,只要给他一星半点的相关线索,
他便能摸清是谁制造的此事,他便能准确的推测出事情的走向。
可尽管如此,梅长苏毕竟是个人,他不是神仙,他不可能知道发生的所有的事情。
在他病重期间,他的情报来源断了,他压根不知道,在这段时间里,还发生了“静妃事件”。


在梅长苏的认知里,没有“静妃事件”的发生,只是突然发生了“卫峥被抓”事件,
在这样的认知的情况下,梅长苏对靖王的说话方式、说话内容根本没有问题。
江左盟曾经出手救人,但毕竟失败,而且会牵涉很多其他人,更何况这次行动,并不是他梅长苏谋划组织的,而是他的手下们的擅自行动。
而且,此次行动已经结束,在正常的情况下,已经结束的、并未成功的此次事件,并不会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可以放缓汇报。
退一步讲,即使能够产生影响,也远不及先阻止景琰、先为景琰分析利弊得失来得重要,景琰那个水牛脾气一上来,任谁都拦不住,万一直接冲进皇宫或者直接打入悬镜司,那就麻烦了。
所以,在梅长苏的认知里,
在目前的情况下,最为紧要的、最最迫在眉睫的事情是,千万得稳住靖王,千万不能让他轻举妄动。
所以,他与靖王说话的内容是,先捡要紧的——不要轻举妄动,要稳住;再陈述缘由,分析利弊得失。

另外,梅长苏毕竟久病,在密室中又呆了许久,体力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话肯定“挑主要的、捡重点的先说”,即“靖王,你现在不能轻举妄动”。
若是没有发生“静妃事件”,按照以前两个人合作的基础来看,按照两个人长时间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来看,景琰虽然会排斥他,但不至于完全不听他讲话的内容,景琰不至于因为梅长苏的两句他认为不对的话,就完全判了他的死刑。在正常情况下,景琰是能够好好听他说话的。而梅长苏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的谈话内容并无问题。毕竟,失败的江左盟救人事件,与稳住靖王相比,当然是后者更为重要。


梅长苏最懂人心,这不假,他最懂景琰,这也不假,
但此时此刻的梅长苏,他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啊!
所以,景琰如此强烈的反应,连算无遗策的梅长苏也深感意外,
他显然没有想到,自己如此“正常的劝说”,根本算不得有触碰到他逆鳞的地方,就招来他如此激烈的反应,甚至不分青红皂白,不由分说的砍了铃铛闹分手。
这显然是毫不知情的梅长苏,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事实上,假若没有发生静妃事件,
梅长苏对景琰这样的说辞,是没有问题的,
景琰虽不一定喜欢,更不一定会赞同,但却会耐着性子好好听。
所以这番话,与梅长苏”懂“萧景琰,既不矛盾,也不冲突。




而靖王萧景琰这边,他其实对梅长苏的情感,一直在”信与不信“中纠结,
他对他一直不能“放开信任”,他对他一直心存疑虑。
虽然“在二人慢慢相处的过程中,他渐渐的也不当梅长苏是普通谋士了,而是带着情不自禁的信任”,但是他又“不敢全然放开信任”,他总是用理智在心底里不断提醒自己,他是谋士,他是谋士!
他生怕自己在不自觉的过程中,一个不小心就着了“心思缜密的谋士的道儿”,不小心做出有违道义的事来,所以,他不断的在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在走向帝位的道路上,我一定要守住底线,我一定要守住原则,否则我就对不起七万赤焰军的忠魂了,否则我就对不起皇长兄的谆谆教诲了,否则我就对不起....小殊了...所以必要的时候我不能和梅长苏一样,我一定要坚守底线和原则。


此时此刻,萧景琰对梅长苏的这种“半理智的放不开信任,半慢慢的情感上又控制不住的、不自觉的越来越信任”的心态,是最容易崩盘的心里状态,一旦稍有差池,便会产生更为剧烈的心里撞击和心里反差——我原本就不该信任你的,我就知道....我就知道...我原本就不该信任你的!结果...结果....我竟然信了你了,果然.....果然...我竟错信了你!我在明知不该信你的情况下,还是忍不住信了,我是花了多大的勇气才说服自己信任你的,我是花了多大的勇气才选择相信你的!可你...可你竟然真的辜负了我对你的信任!可我竟然真的错信了你!
在景琰的心里,梅长苏的行为,无疑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于是,景琰的报复行动也来了——当然,这是题外话,景琰之后的所说所为,也无疑在小殊心里捅了刀子。
独虐虐,不如众虐虐,你敢扇我耳光,我就敢捅你刀子,咱们俩就互虐吧,同时还能虐一虐戏外的观众,多好!


景琰在经历过更为剧烈的心里撞击之后,随之而来的心态便自然是...更加的失望和更加的不信任了。

——我本不该信你,可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我竟然就这么鬼使神差的信了你了!我鼓起这么大的勇气说服我自己,我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才终于选择如此信任你,可你竟然如此辜负我对你的信任!你简直...你简直...简直太令我失望了!我看错你了,算我错信了你了,是我错信了你!!果然,果然所有的谋士们都一样,果然如此,果真这样,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一直就是如此,连他...连梅长苏也不能例外,连他都不能例外...果然...果然...果然是我不懂人心,果然是我不懂算计,果然.果然.我竟...还是...错信了他,错信了他!
所以,景琰在心理崩盘之后,内心的结论只有一个,而且这个结论相较之前,会更为坚定:我再也不要相信你了,我再也不要相信你了!!




静妃事件之后,景琰便暗自下定决心,再也不相信梅长苏了,
他肯去密道见他,一方面是不够狠,一方面也因为他心底里对他仍然存着的那点希冀,
他希望听他说,他本不是原来的意思,是他理解错了,是他误会了他,他本来就是打算救卫峥的。

结果,梅长苏的一系列说辞,在景琰已经形成的偏见的脑子里,果然继续变成了“果然如此,果然如此,我果然不该对你心存希望,我竟然还对你心存了希望!!”
所以,他对他原本的不信任便更加严重,而且还夹着“失望”,
因为原本他待他,已经不是普通的谋士了,
他以为,他心里有情义,结果却不是。
信与不信之间的徘徊、纠结,理智与直觉之间的摩擦、碰撞,
他对他越发失望!
所以,他一气之下,砍了铃铛,断了往来。


正是因为景琰在心里崩盘之后,对梅长苏更加失望,并且更加坚定的决定,再也不能相信梅长苏了!
所以,尽管梅长苏追出去,拖着病体在大雪中等了那么长时间,景琰还是狠心的不肯露面,
这其实依旧是景琰心里崩盘而引发的更为激烈的反应。
景琰不肯出来,除了是对梅长苏失望、生气之外,他同时也是在气自己,
他气自己不够冷静、不够理智,也气自己....都已经这样了,他对梅长苏还是不能够全然狠下心来。

观众们(开了上帝视角)自然知道梅长苏的病情有多严重,所以自然觉得靖王心狠,
但是景琰本人虽然知道梅长苏身体不好,也知道他怕冷,但他却不明缘由,也更加没有想到,他原来病的那么重。
所以,在景琰的心理认知里,梅长苏冒雪等的这么长时间,只是“身体不大好的普通病人”的“不伤及性命、养养便能好了的”一种状态,虽然略狠,但远没有狠到“实际情况那样的程度”。


因为还是不够狠吧,也因为他多多少少心底里对梅长苏还是存着希冀,他还是出来了,
可又因为他已决定更加不信任他了,
对梅长苏的苦口婆心,他依旧半句听不进去,而且,梅长苏的言论,令他更加失望。
直到他对他大吼:“你有情有义,可你为什么就没有脑子!”
此时此刻,他已变回昔日的小殊,而他也终于安静了下来,
刚刚下定决心,再也不信他,就此再次崩盘,二人重归于好(这词...我想不出其他词了)。




萧景琰明知梅长苏身体不好,体弱多病,却还是让梅长苏在密室中等待,后来又让他在雪中等待那么久,我也不认为是靖王对梅长苏不讲一点情义。
在靖王的认知里,梅长苏身体不好,体弱多病不假,但他并没有把这个病上升到“多么严重”的程度,更别提有可能会“危及性命”的程度了。
他觉得,也就是身体比普通人不好一点而已,但多站两个时辰,回去睡一觉,调养一下,便和现在一样了,毕竟,他身边有好大夫,毕竟,一直以来,他的身体不就是如此么,可也一直并没有什么大碍。
何况,梅长苏为了避免景琰担心,总是把身体状况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病重了还得拽“喉咙痒”....所以,在景琰的认知里,多等两个时辰,也就是“多养养,悉心多照顾点,便又和以前一样了”,正常、没那么严重,且完全不可能危及性命。
(唉,身体健康的人,是真的没办法对病弱的人感同身受....)
所以,我倒不认为他对梅长苏真的全无情义。




【三】靖王为何认不出小殊的真实身份,靖王的智商真的不在线吗?




本剧中,靖王是最后一个知道小殊真实身份的人...靖王的智商啊...
其实我能说...我多多少少有点想为靖王说两句话么....


观众自然知道梅宗主即是小殊了....上帝视角除外...
关于智商,我只有一句感慨,本剧里的人的智商简直都远远高于常人啊!
被公认的垫底的靖王..深深的觉得...也比普通人高出去一块....
好吧,琅琊榜是你们牛人玩儿的游戏....普通人木有上镜的机会....
嗯....这部剧所有人物的智商...最低起点也远高于普通人...全部处于平均值以上....
当然,没出息的非要和小飞流比智商,小心飞流把你举起来扔你哦~~~




琅琊榜首的江左梅郎,梅长苏宗主大人,那智商自然是逆天了....
他的好朋友,琅琊阁阁主,蔺晨鸽主大人,那个智商...也自然是逆天了....


本剧中最先知道小殊真实身份的萌大统领,和其他人比,智商自然略显不足,
但是能担任禁军大统领,还是赤焰旧部!
除了有武艺之外,当然还得有脑子,光是身份隐瞒的滴水不漏,或者不隐瞒身份,但是这个身份能够不引起如此多疑的皇帝陛下的任何疑虑,
不仅不引起疑虑,反而还深得皇帝的信任,
能够在赤焰军几乎全军覆没,赤焰案成为皇帝禁忌的话题之后,还能够十几年心系赤焰军,且不被皇帝发觉,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智商不在线呢....
当然...萌大统领知晓小殊的身份,没有什么可说的,那是小殊亲自告诉他的嘛....




霓凰郡主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认出小殊来,她的直觉也真是逆天了....
插一句题外话,我总觉得,男女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方向不怎么一致...
直觉与证据相比,男人更喜欢相信证据,女人更喜欢相信直觉.....
所以,霓凰与景琰都在与苏先生慢慢接触的过程中,都慢慢的觉察出苏先生有点不大对劲儿,都慢慢的觉得...梅长苏有可能就是小殊....
然后...男女的思维方式凸显出来了...
霓凰——我觉得你是我的林殊哥哥,尽管容貌不对、身材不对、健康程度不对、一个是小火人一个整日围着火炉、笔迹也全然对不上...但是,我就是知道你是我的林殊哥哥....
景琰——我几乎可以确定,他就是小殊了...但是...容貌不对、身材不对、性格不对、健康程度不对、一个是小火人一个整日披着狐裘围着火炉、笔迹不对...哦..一定是我多心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就是小殊啊!!...当然...他不是小殊的证据倒是一堆堆....


另外,当时的霓凰其实也不是百分之百确定他就是小殊的,她只是性格外放一些,扑到小殊怀里痛哭了,但当时的她,尽管嘴巴上那么说“我就是知道你是我的林殊哥哥...”但她的内心是不确定的....霓凰能够那么快的确定小殊的身份,本质原因是,小殊不想再瞒着她了!
小殊也是人,他需要一个正常的情感宣泄口,他需要一个他信任的人来理解他,
这个人既不能是景琰,那当然是霓凰了...
所以,面对霓凰的步步紧逼,小殊开始虽不承认,却也不否认...
后来他自己的情绪也崩溃了,泪流满面,且他也不想再继续隐瞒郡主了,便承认、至少是默认了他自己就是林殊的身份...
试想一下,如果林殊面对郡主,依旧选择隐瞒,胡乱编一些借口,再拉出一些垫背的,
霓凰还能否如此坚定的相信,面前这个如此诸多不对地方的人,还是她少时的林殊哥哥呢?
霓凰能够这么早的知晓林殊的真实身份,因为,小殊不忍再继续隐瞒她了。




静妃娘娘知道小殊的真实身份...因为那本《翔地记》....
静妃与林殊母亲想来私交应该甚好(想想也挺不容易的,明明她喜欢的也是林帅....),所以她知道晋阳公主的闺名,景琰不知道晋阳公主的闺名也再正常不过...小殊不可能无聊到和他聊自己妈的闺字。
静妃想来应该很喜欢小殊,对他的照顾也很用心(唉...喜欢的人的儿子,情不自禁便会对他好....),当然静妃原本也十分细心,所以她知道小殊有减笔画避字的习惯,景琰当然不知道小殊有这个习惯,男孩子嘛,没那么心细,这两个字也“生僻,不怎么常用”,他大概也没留意过小殊是不是在某两个不太常用的字上减了两笔,他们大概整天跑出去练剑、淘气、找不为人知的山路去了...


当然,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
静妃是医者,精通医理、药理,还知晓古籍记载的“火寒毒”,知道此毒、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用自己的医术克制此毒,减缓此毒的病发。
她还知道当时赤焰军在梅岭作战,也知道小殊死的时候,地点应该就是梅岭,还知道只有梅岭那个地方有那种虫子,还知道中毒解读之后,容貌大概,声音亦变,体弱多病...
好了...天性敏捷、心思细腻的静妃,有了足够推测出梅长苏即是小殊的证据...
但是,但是,懂这些的静妃远远高于常人,
景琰他不懂...也属正常啊...


二人见面之时,静妃情绪崩溃,见到小殊的样子,心都要疼死了,忍了那么些年,忽然就忍不住了...不禁痛哭....
而林殊的反应...他也没有否认,而是再自然不过的叫了一声“静姨....”
梅长苏很自然的承认了他的身份。
倘若,梅长苏依旧用他三寸不烂之舌,东拉西扯,声称自己是林殊的战友,知道他的故事,同时自己的妈的闺名恰好也是那俩字....诸如此类,能稍稍瞒过静妃一点点吗?




其实我一直觉得,景琰认不出小殊来,真的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尽管,剧里,尤其是后半部分的剧情,有很多情节提示他,他很可能就是小殊,
但他不是林殊的证据却是更多、且更实在。
他是小殊,仅仅是猜测,是感觉;他不是,才是更加实实在在的证据,且数量更多。
景琰有过诸多怀疑,但是他与别人有两点最大的不同。
一是,他没有问出口,你是不是小殊。离得最近的话貌似是“我还以为先生,认识别的什么人...”又或者,他表示怀疑的故意给梅长苏找了台阶“不会又是郡主告诉你的吧....”当时若不是战事紧张,景琰很可能会揪着这个问题不放的....
二是,其他人半怀疑半确认小殊的身份的时候,小殊也不打算瞒了,直接认了,郡主如此,静妃亦是如此;轮到景琰的时候,小殊的巧舌如簧、思维敏捷便都发挥了作用,一会拉郡主出来垫背,一会又联合静妃学霸联合哄骗景琰...更糟糕的是,每一种说法,貌似都比“眼前人即是小殊”更有说服力,除去直觉,在理智上更说得通,更容易让人相信。
于是,悲催的景琰,在小殊拒不承认,妈妈和小殊联合哄骗,自己证据不足,对方不是小殊的证据数量多且充足且更有说服力的情况下,到底不知道小殊就在他眼前啊!!!




关于景琰的智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景琰挺聪明的,只不过他的聪明,是普通的那种聪明,并非逆天;再者,他在碰到在乎的人的情况下,容易情绪化、容易冲动、大脑容易停止工作,在那个瞬间,他的情感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前期,景琰不受宠,不是因为他不聪明,其实道理他都懂,皇宫规则他也懂,

要他做,他也能够做得来,只不过,他不屑于那么做,那样,他会瞧不起他自己。
后来,他慢慢得宠,事实上,他也的确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聪明的卖着萌,巧妙的化解父皇对他的疑虑。
生长在皇宫中的人,怎么会做不来这些,耳濡目染,也该懂了。
只不过当初,他不能让自己成为自己都鄙视的、自己都瞧不起的人,
更不能让七万忠魂、不能让小殊...瞧不起他。
所以,不是智力不足,实在是非他所愿,也为他不屑而已。
后期,虽有梅长苏为他出主意,但他在皇帝面前卖的一脸好萌,装的一手好傻,临时应变也很快,这足以证明,他很聪明。



暗暗相助庭生,又能避免他被发现真实的身份,领回家去之后,也不需要任何人提点,不给庭生一点特殊待遇,心知这才是对他最大的保护。
滨州侵地案的后续,虽得梅长苏的提点,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案情和当事人要不同的对待,以防他们联合,
但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不同案件具体需要怎么处理,需要的也是智慧。
在殿上和夏江对峙,那叫一个大快人心,虽然之前很可能受了点梅长苏的指点,
但是殿上的变化瞬息万变,除了梅长苏的提点,他也必须得靠自己的脑子来应付。
当然,事关梅长苏本人的时候,他的弱点(优点)也暴露出来了,碰到在乎的人,立时乱了方寸,这也是小殊拼命对他隐瞒他真实身份的原因。这也是,静妃事件他无法冷静的理智思考的原因。他在乎的人受了危难,他便瞬间情绪化严重。
他能够准确的猜出卫峥藏身的地点,尽管他并未去证实。
他能够在殿上,不动声色的“装”着以前“不谙世事、不懂规则”的样子,毫无痕迹的卖了一脸好萌,一石二鸟,既打消了皇帝的疑虑,赢得父皇的喜爱,又能借此机会正大光明的暗暗为梅长苏的未来铺路。
他完全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能够既让父皇觉得“自己并未改变,实在和以前一样”,尤其是在赤焰的案子上,同时又能巧妙的避开“龙颜大怒”的点,不再去触碰导致“龙颜大怒”的逆鳞。不动声色、不留痕迹的给了父皇足够的安全感,让父皇觉得这个儿子没变,又不至于让父皇暴怒,又不至于让父皇疑心他又夺权之心。
这样的尺度,能够准确的把握,已属不易。
为了防止有人首鼠两端,向父皇高密,母子联手,皇帝竟无一丝察觉。
若说以前的他不懂这些,又怎么可能。


所以,我对景琰的评价是,除了面对他在乎的人,他会乱了方寸,不过这点,在与小殊相认的时候,也已经成熟了很多;
他就是一个正常化的聪明人,虽不及宗主逆天,但也算是个聪明人了。




【四】景琰失去小殊之后....




很难想象,失去了小殊的景琰,会是什么样呢?
我想,这可能会是景琰心里,一辈子的伤和痛吧,
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林殊的圆满,他能够理解,
但是世事往往就是如此,理解是一回事,坦然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
作为戏外的观众的我们,尚且如此放不开,何况身为剧中的景琰?




之前,小殊在他身旁,他却不认识他,于是他不断的虐着梅长苏,
而在知晓真相之后,尤其是在小殊逝去之后,他之前的所有的行为,
便会化为一把把利刃,不断的割着他自己的心。
私以为,内疚,这个词,是少不了的,
而内疚,又真的会长长久久的存在,
尤其是像景琰这样重情重义的人,这样的内疚,真怕会伴随他一辈子。

景琰对得起林殊,可在一段时间里,他“没有那么对得起梅长苏”,
即使谈不上“对不起”,毕竟那是一段特殊的时光,但他也绝非“好好珍惜”那段日子,
至少,他没有那么的懂他,莫名的“懂”中,总是不自觉的含着“理智的怀疑”。
正如他母妃所说,总有一天,你回过头看,现在的你,依然有朋友陪伴,
只可惜,在他自己心里,他会认为,自己没有珍惜那段时光,
不仅不珍惜,他还曾经对他....诸多误会,种种误解。

刚刚认出来小殊时,他对着母妃大哭:我应该认出他来的,我差点就认出他来了!
他的内心仿佛在说:可为什么我没有?为什么我偏偏就没有认出他来?
我真的觉得,在以后的日子里,尤其是在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
当他再次回想往事的时候,他会不会继续这样不自觉的虐着自己:
我原本应该好好珍惜他的,我原本有那么多时光来好好珍惜他,
可我为什么没有好好珍惜?
痛惜、自责、内疚、伤心,会不会不断的凌迟他的心?




他原本是他最好的朋友,他原本与他感情最深,
所以他觉得,他最该认出他来,
可他没有;
他伤心、内疚、难过、理解、自责,他责怪自己,甚至恨自己,他悲痛的大哭,
可这些情绪过后,毕竟还好,因为毕竟,他还活着,不是吗?
他身体不好,有好大夫,有母妃帮忙医治,
何况旧案已翻,沉冤已雪,他的心病已经祛除。
他已下定决心,做一个好皇帝,政治清明,国泰安康,
如此,他便放心。
何况,他们原本就是最亲密的朋友,
何况,他们彼此都从未忘记过曾经的情谊,
何况,此时的他们已经心无芥蒂,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相互支持,
何况,他从未怪过他。
如此,只要他还活着,他便有大把的时光,来好好补偿他,珍惜他,
来好好补偿他对他曾经的歉疚,来好好珍惜他们以后可以共同看到不同的大梁江山的日子。

他不愿出现在朝堂,他便允他在幕后指点江山;
他若想寄情山水,他便任由他出去,大不了时不时来点微服私访;
只要他还活着,他便有机会给他他想要的日子,他便有机会好好的珍惜他们剩下来的日子。
沉冤得雪,心事已除,
知己好友两三,共同山水间盘桓,
又有神医妙手,呆萌飞流相伴,
如此,好好养着,谁说一定特别短命?




可景琰心里的这一切,都被小殊的逝去截断了。
私以为,到最后的时候,景琰心里是没底的,
已经感知到他此去多半回不来了,可他知道,劝不住他,他懂他,
如蔺晨、如霓凰、如蒙挚,
他们都知道,劝不住他,
而他比他们,还更加懂他,不可能不让他去;
而他还不如他们,他们还能陪着他一起上战场,一起陪他走完他最后的日子,
还能守在他身边,看着他最终圆了自己的心愿。
而他,却只能遥望着他,
活在明明知道,这几乎就是他对他编织的美妙的谎言里,却不忍戳穿,自欺欺人,
暗暗的侥幸着,莫名企盼他还能活着回来,
也就是心里知道的那点明知不切实际、却还是忍不住期待的愿望了吧。




他心里清楚的知道,他直到最后一刻,都在为自己的江山呕心沥血,
而现实的他,却什么也没法做,只能遥远的看着他慢慢的离去、远去、逝去,
再也无法回来。
从此以后,他再没有任何机会去补偿他。
即使一直初心不改,即使亲手开创了清明的、与众不同的、盛世的、国富民安的大梁江山,
可他毕竟无法亲眼看到了,也无法亲自感知到了,
逝者英灵在上,和真实的活生生的人,毕竟不一样,
在此之前,他就知道,”小殊永远活在他的心里”和“活在这个世上”不一样,
又何况此时?




少时的温馨时光,穿越了漫长的时空,经过了漫长的等待,
终于有机会重聚在他身边,
可后来的他才知道,当初的自己却没有好好珍惜。
我想,他心里虽是释然的,但同时也免不了内疚。
他知道他不怪他,可他却并不能真的,全然不怪自己。

不管当初真实的情形如何,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事过境迁之后,
他会不会时常懊恼的责怪自己,
午夜梦回之时,他会不会时常不自觉的想象着,
若是当初不误会他,是不是就能让他少伤一分心,少伤一分身?
若是当初全然信任他,是不是就能让他少操一分心,少受一点累?
若是当初好好的珍惜他,是不是就能让他多一些欣慰,多一些安心,多一些快乐?
若是当初早点认出他来,何况他觉得自己原本就该认出他来,
他就不用多次暗暗失落,
他就不用曾经那么痛心疾首,
他就不用在旧疾复发的情况下,还要在大雪中等待,
他就不用在悬镜司中受苦?
甚至,是不是他就不用亲自为聂锋放血,因为他会替他做?
如此,是不是他就不用过早的没了药,导致病情更重?
如此,结局有没有可能不一样?
至少,失而复得的那些时光,会不会少些遗憾?
他会不会觉得,
那段日子,若是他懂他,
他会不会便多些欣慰和快乐,他会不会便少些自责和内疚,
而他们,会不会少些遗憾,多些温馨?
而他心里明明知道,
这一次,他是真的,再也没有机会好好的补偿他,好好的珍惜他了,
属于他们的时光,真的只剩下记忆了,
而他,也真的只能活在他的心里了。




【五】林殊的圆满




最后的最后,梅长苏的结局是既定的。
这是作者在创作之初,就设计好的情节,并不是作者写着写着就变后妈了。
她原本就是这么设计的,这样的结局,并不因读者的心疼而改变,也不因读者的惋惜而更改。
不论是小说中靖王的伏案大哭,还是电视剧中景琰缓缓的揭下蒙在“林殊之位”上的红布,慢
慢的把那颗珍珠放在了林殊的牌位旁,都催人泪下。
大结局的时候,楼主对着屏幕,简直哭成狗……剧中人尚且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几乎无声、无言,剧外的人倒是被虐的心肝疼。


其实,林殊的这一生,又何尝不是圆满的呢。
少时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父疼母爱,兄长教诲,知己好友两三,恋人相伴,
不太爽的时候,还能欺负欺负小豫津,
彼时的他,是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彼时的他,没有遗憾。




后来的他,遭逢巨变,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劫难,他做了十三年的梅长苏。
对于梅长苏而言,他其实也圆满了。
他身上流的毕竟是军人的血,有朝一日,若是能重回战场,找回昔日的感觉,想必,这也真的是他的心愿吧,因为,那样的热血,毕竟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与此相比,多活个一年半载,怕是也不值一提了。


何况,他身边的一票子好友,鸽主、飞流、景睿、豫津、黎刚、甄平、宫羽、蒙挚等等等等,都在他身边陪着他。
虽然霓凰不在他身边,可他们彼此已经承诺过,此生一诺,来世必践;
虽然景琰再也不能和他并肩作战,可他知道,他是为了他的江山努力,他也知道,他一定会开创一个不同的大梁天下。
最后的时刻,他在同样的战场上,面对同样的敌人,胸怀同样的傲骨,同样的赤子之心,流着同样殷红的赤血,又做回了同样的骨子里的林殊,以林殊为开端,又以林殊为终结,这对林殊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圆满。


《琅琊榜》,以林殊的结局为开端,最后又以林殊的归宿为终结,首尾呼应,前后连贯完
整。梅长苏,由林殊幻化而来,最终又重新化为林殊,毕竟,他的血管里,流的是军人的热
血。能够始于战场,保家卫国,终于战场,为君、为友分忧,想必,他自己也是满足的吧。
只留下观众和读者,还在继续感慨唏嘘,沉浸在他的故事里,无法自拔。




【六】随意说说本剧其他....



(1)剧情连贯完整、节奏张弛有度且节奏匀称
长篇的连载小说(当然也包括不怎么用心的电视剧),很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写着写着就忘记了前面的一些伏笔和线索,于是一些坑可能就忘了填,一些伏笔可能忘了交代和呼应,简称写到后来“丢东落西”
本剧在这一点上,真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显然是胸中有丘壑,架构已完整,所有的情节、人物、伏笔、脉络走向都已想好,所以呈现这样一个“背景宏阔、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故事又乱”的故事的时候,娓娓道来,丝毫不乱。情节出乎意料的连贯、完整,暗线、伏笔设置巧妙,前后呼应自然流畅、连贯完整,没有丝毫违和感,也丝毫不会丢东落西。
所有的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都有始有终,没有中间突然多了个人,或是少了个人,所有人物都很完整。
这么宏大、复杂,事实上有些混乱的故事,却出人意料的完整和连贯,实属惊喜。更为难得的是,本剧的节奏张弛有度,且节奏平稳、匀称,作者只是用匀称的节奏呈献给读者一个连贯且完整的故事,没有出现剧情前紧后松、前松后紧、前后脱节、中间的坑忘了填等种种非常容易、且经常出现的种种问题。
真心觉得本剧在剧情、线索、伏笔、呼应等连贯性、完整性和剧情节奏性上,做的实在好,大赞。




(2)人物性格连贯、完整,每个人的性格都能贯穿始终
本剧剧情复杂、人物众多,更为难得的是,这部剧的所有人物,不论是主角、配角,不论这些人物何时上线、下线,都能始终如一的保持一个连贯、完整的属于人物本身的性格。
没有丝毫、没有一点点,为了“剧情需要”,而出现了人物性格的“bug”甚至断裂,
也没有丝毫、没有一点点,为了“剧情需要”,使某个人物做出了某一件与本身性格不符的事情来。


另外,本剧的一大特色——领兵是真领兵,王者是真王者,智谋是真智谋,智商高也是真高,有足够的情节作支撑,而非仅仅为生硬的台词....



一言以蔽之,这部剧,至少在我心里,并不是“一个故事里的每个人物”,而是“这样一群性格的人物,聚在一起,必然就会发生这样一个故事!!”
因为原本他们就是那样的人啊!所以当然会如此发展,最后发展成为琅琊榜的故事,这个故事,又有足够多的故事作为支撑。
(Ps:有木有觉得这部剧的祁王和宸妃两个人,很像《甄嬛传》的纯元皇后啊,活在别人回忆里的已经逝去的人,却人见人夸,毫无缺点……同时,还能在死后n久,把继续活着的人折腾够呛……)




本剧,以林殊的结局为开端,最后又以林殊的归宿为终结,首尾呼应,前后连贯完整。
梅长苏,由林殊幻化而来,最终又重新化为林殊,
靖王,因梅长苏的帮助而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而他也承诺,要开创一个不同的大梁天下,让他心安。
最后,他虽然离开了,可他是圆满的,不论是曾经,亦或是临终前,他都没有遗憾,他是安心的、知足的离开这个世界的,虽然他的生命短暂,可他却不曾有过遗憾。
最后,他虽然失去了他,可他毕竟还活着,不论如何,活着,就是希望,
而他也知道,他会一直活在他的心里,永不逝去。



-------------------THE END  ------------------------




【补】靖苏的感情




靖苏二人的感情,我觉得是友人以上,恋人未满——至少我平时真不是腐女,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只萌BG感情线的最普通的观众了。
其实硬要找注解,而非BLcp,也并非找不到。
靖苏二人感情深厚,一是小时候在一起玩儿,大概从幼儿的孩提时代就开始吧,纯粹是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孩提时代自带童年感情。一起玩儿的小伙伴中,他俩年纪最相仿,年纪相似的小孩子们,总是更爱在一起,而且玩儿起来也更有共同的感觉,会玩儿的更爽。外加上一代人感情格外好,这个外挂,自然走得更近。
二是他俩步调基本一致,或者说,虽然景琰比小殊笨了点,但总归能跟得上小殊的步伐。小殊能把小浴巾绑树上,因为嫌他累赘啊,所以懒得带他。但带着景琰至少他不累啊,至少反应出他俩步调几乎是能一致的,一个不至于把另外一个落的太远。
二是少年时代思想的变化,三观一致。他俩一同习文,一同练武。他俩理念相近,兴趣相投,理想相同,价值观一致。他俩一同受教于皇长兄,接受的感觉类似。
三是他俩的地位平等,定位相同。都等着祁王当皇帝,在祁王的带领下,一展宏图。他俩对自己共同的定位是,辅佐祁王,安邦定国,迎来清明的天下。
在这些生活的过程中,对父亲及上一代人,有敬有怕;对祁王哥哥,有敬佩更有尊敬。这些人是不能轻易开玩笑的。对静妃、太皇太后这些慈祥的长辈们,撒娇耍赖总有的,但是却不能说心里话。
所以,之前的十几年,景琰和小殊两个人,自小玩在一处,感情好。理念相同、三观一致、能文能武、步调相同,彼此一起进步省时省力,效率还高。定位相同,年龄相仿,除了能一起玩,还能真心一起聊天、一起喝酒、一起说真心话、互相分享青春年少时期各式各样花样作死的烦恼、心事等等。


以上,其实已经天时地利人和了,感情不会才怪。
外加,他俩又一起上过战场,一起扶持过,一起御敌。在敌对的过程中,一起遇险,被包围,又一起合力,联手冲出重围,一起化险为夷。
本来,军旅战士的感情要远胜于普通人,一起赴死过的战士们的袍泽之情更是非一般的普通生活中的朋友所能及。
何况他俩有那样的感情基础,还一起经历过生死,一起上过战场杀过敌。


而且,他俩还培养出了超高的默契。平息誉王叛乱的时候,两个人的思路快到外人根本插不进去,那还只是个小插曲,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可见这样的默契随处可见。


所以,靖苏二人的感情深厚注解,并非没有。


BUT,然并卵。
从没见过任何一对的兄弟情义可以如此的,包括楼诚。楼诚彼此知道对方的身份,相互依靠扶持前进,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了解彼此的人,感情自是不一般,但这也恰好解释了他们感情为什么这么好。而且他俩不管有再多的肢体动作,他俩没有玩儿互虐的把戏。
但是,靖苏二人,把“深爱的情侣可以演足的戏码,演了个十足。”
小殊“死了”十几年了,景琰留着他的弓箭,不许别人碰;带着他的珍珠,好好珍藏;记得他各式各样的生活习惯,除了不知道他妈妈的闺名之外,搓手的习惯,拔剑的动作,不喜欢陌生人碰他的东西,吃榛子酥过敏,玩闹时的外号等等等,统统记得,并且时时惦念。——替换成一直记得深爱的女人毫无违和感。
小殊“死了”十几年了,景琰会哭诉“我想小殊了”,并且,这只是豹子身上的一个斑点,仅仅是演出来的那一次,这十几年里,应该不止一次吧,合理推测,应该是时时记得的。——替换成追忆初恋,毫无违和感。
那厢小殊,昏迷之前会叮嘱手下“我爱说胡话,不许景琰进来”,然后果然心心念念的呓语“景琰别怕....”——替换成爱人,也毫无违和感。


误会和互虐桥段,也演了个十足。
追忆他,还虐他,惦记他,还误解他。
这边,被他伤,还被他感动,还被他温暖。
误会至砍了铃铛闹分手至顶峰,虐心也至顶峰。
一个跑一个追,一个解释一个不听,一个大吼一个安静,妥妥的换成男女cp更是毫无违和感。


所以,也难怪观众不多心。


BUT,我这个普通观众是真的别感动到了,不管它到底是什么感情,也懒得去定义了,横竖是很深厚很深厚的感情不是。。。。
尺度也就这样了,退一步不至于如此感人,进一步(其实像小说安排的抱着他放在自己床上,榛子酥梗,摔倒扶不扶的,这样的尺度我也接受)。。过于亲密。。估计我这样的非腐女观众也真心接受不了了。。。。


有亲说,其实演员是在克制着演的,一方面是古人不喜外露,都克制;一方面是人物性格如此,林殊不克制,可梅长苏克制,靖王也克制,所以隐忍、克制的情感,贯穿全剧。
其实很感动,也很温馨。
但既然选择了克制,更是从侧面反应了,其实他们的感情,比所表现出来的,更加深刻。
所以,原谅我想到了四个字:虐恋情深。
不过,能让观众不讨厌的、没有违和感的、感动到观众的感情,甭管是什么感情,就是好的感情。




靖苏的情感,虐就虐在“一直错位”。


林殊哥哥与霓凰之间没有那么虐,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误会”。当然,他俩之间也比普通情侣虐,因为“得而复失”这个梗,本来就比普通的“分手”、甚至是“生离死别”更虐。
正常的恋爱分手,截止十三年前,就是普通的虐。
加上一个得而复失,就比普通的更虐,因为本来没了希望,又有了希望,又没了希望,对人的心理冲击本来也更大。


但是,相比之下,靖苏之间的那种,浑厚的、沉淀的、难以言说的情感,更虐。
十三年前本来就很虐。
林殊这边,所有的亲人惨死,所有的将士惨死,而且还是被最信任的人害的。
景琰这边,自己出去办了趟差,回来就所有人都惨死,这样算了,还被愿望;
一夜之间,代表他政治理念的、理想的、三观的一切,都坍塌了。祁王的政治理想,林殊的志同道合、情感深厚,全部覆灭。脑子里的慈父一夜之间变的暴戾,脑子里的“讲道理”的父亲,突然之间不再讲理,而是简单粗暴的直接杀人。
所有的文臣武将,没有再为赤焰冤案说话的,都噤声不言。
他的情感、他的理念、他的抱负、他的理想、他的三观,一夜之间全部颠覆。
所以,失了爱情的霓凰,在十年之后,虽没忘记林殊,倒也还能看得开。
而失了小殊的景琰,却根本解不开心结。除了对林殊的情感之外,还有他的一切精神支柱,一夜之间,全部倾覆。


之后,十二年后,梅长苏回来了,靖苏二人反而更虐,因为他俩的情感一直没有在一个频道上,一个没有“合拍”过,一直在“错位”,这种错位带来的纠葛和揪心,反而更虐。
于林殊这边,
他明知道景琰对他的深刻的友情,看着他那么惦念自己,想念自己,自己一直一直就在他身边,只能眼看着,却完全不能认;不但不能认,还得装作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甚至装成一副他讨厌的样子。
他心里明明不是那么想的,还屡屡口是心非,一心一意、兢兢业业扮演一个自己原本就不太喜欢的谋士角色。
他明明和景琰是一类人,但是还得挨着景琰一直一直误会自己、错怪自己,把自己想成自己那么讨厌的样子,自己挨了刀子还得受着,还不能流露一丝情绪;不但不能流露一丝情绪,反而害得一直一直给自己洗脑,自我安慰,“他那么想梅长苏有什么不对”,“景琰是对的,他是对的,我该开心,他原本就是那样的人啊,还好他一直没变。”
当然,最虐的,他明知道,假使有一天,景琰万一知道了真相,景琰会多痛苦、多自责、多悔恨,他依旧瞒着他。
林殊一直不肯告诉他真相,估计也有这层顾虑吧,担心景琰有一天知道了真相,对他来说,会是比“接受林殊十三年前完全死亡”的心里冲击更大、更痛苦,与其如此,案子就到翻案就结束吧,景琰真能一直不知道,权当林殊早已死了,而他自己,就跟着蔺晨走了,当然也会依旧关注朝局。
林殊觉得,这对景琰来说,应该是个相对好一点的结局吧。
然而,景琰还是知道了真相。
再后来,又发生了意外的战争。
这会儿的林殊,他明知道,景琰对林殊的思念,之后对林殊无限的自责、愧疚、悔不当初,就靠他活着才能补偿、才能好受一点,而且孤寂的景琰,就靠他的陪伴,才能有个人说说话,聊聊心事。
他依旧继续选择慷慨赴死,他明知道,自己的死,对景琰来说打击多大:孤单无人陪伴,悔恨无处弥补,自责无处安慰,思念无处寄托。他还是这么做了。还得装作云淡风轻的样子,微笑着这么做。终于狠狠心,景琰的心情,就让他自己慢慢恢复吧。。。。。


于景琰这边,旦夕惊变,挚友惨死,还蒙冤!三观基本坍塌,不愿坍塌也找不到支点!
知道真相之后,景琰会明白一切。
明白小殊的苦心,明白小殊的一切用意,明白小殊扛着的压力,
明白自己到底曾经对他有多狠,明白自己对他的误解,次次都是利刃,戳中人家最痛处,
也明白小殊在自己那么误解之后,还是丝毫不怪自己。
明白了自己对梅长苏捅了那么多刀子,非常非常想好好弥补,好好珍惜。
然后,他挂了,还是因为自己的江山才挂的!!
景琰得多悔恨,所有的心情都再没了寄托,挂念、补偿、思念、悔恨,完全都没有了寄托,也都没有了机会。
这份心情,估计他得消化一辈子。


靖苏二人打动人,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因为,这份情感够“虐”,这就是悲剧的力量。
他俩都在想着办法对对方好,然后力气永远打不到点子上,
要么对方接收不到,要么对方找不到着力点,
明明二人心里满满的、满满的,都是对对方的关心,却一直一直又在错位,
打不中、收不到,一直错位,于是虐。
十三年前,他把珍珠带回来了,他死在了梅岭;
养伤的过程中,他肯定也思念过他,但他又以为他死了,没再出现过。
十三年后,小殊一心一意对景琰好,景琰又不认识他,所以他完全接收不到他对他的好;
他满腔的心意,他收不到;不但收不到,还一直捅他刀子。
而景琰了解一切,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终于知道自己曾经有多欠揍,多混账,景琰想一心一意补偿他的时候,他这回真是永久离开了他;
他满腔的心意、满腹的愧疚、满心的自责、满满的想要补偿,想要用尽力气对他好的时候,他又不在了。心情无处寄托,力气无处使用,除了自己悔恨、自责、内疚,外加拼命工作,实现理想,简直没有其他办法。
就是这样一直真正、一直用力、一心一意为对方着想、但是又一直错位的感情,才真正虐关注,才真的简直是一个大写的“虐”字。




如果可以,景琰一定不愿意让小殊受一点委屈,然而他居然捅了他那么多刀;
如果可以,小殊也一定不愿意如此诓骗景琰,甚至明知道他在知道真相、自己又已死的情况下,会有多内疚,多痛苦,多自责,然而他还是义无反顾这么做了,虽然把他送上了皇位,但这又不是他想要的,林殊也知道这其实不是他最想要的,但是,最后林殊的行为,也是他给景琰捅的最大的刀子。


这两个人,明明都舍不得对方受委屈,明明都舍不得对方受到任何伤害,
然后,这两个人,果然好兄弟,前前后后都做了同一件事,没经商量的做了同一件事,
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俩都让对方受到了、来自己自己给对方的、对对方的最大的伤害。
梅长苏受到最多的、最痛心的、最虐心的、最没法申辩的伤害,完全来自萧景琰;
而萧景琰受到的难以言说的、有苦难言的、无限悔恨的最大的伤害,也完全来自小殊。
梅长苏嘴巴里吐的血,基本上都是景琰干的好事,
景琰心里流的血,基本上也都是小殊赐予的。
(原谅我,想到了一个词,莫非这是花样作死版“相爱相杀”么。。。)


然后,受到了彼此的“虐”、受到了彼此最大的伤害之后,
这俩人的情绪完全没处发泄——不像普通人啊,受了委屈、受了伤害,生气、撒气、闹脾气,然后说不定心里也就好受了。
这俩人分明是受了对方最大的委屈和伤害之后,没处发泄,没处诉说,只能默默的自己忍着,还得“非常大度的、非常贴心的、非常体谅的、当然也是真心实意的、完完全全的”理解对方,然后,就又开始怪自己,自责,觉得,这事儿都怪我啊,要不是因为我,他也不会受到如此委屈——妥妥的,在接受了来自对方的伤害之后,又继续自己在自己心里继续捅刀子。


梅长苏这边,每次景琰伤了他之后,他就要自我脑补:我不委屈,这不能怪景琰,他一点都没变,他这么想我有什么不对,我还得为他的没变感到高兴啊!你看,他那么惦念林殊呢,不是么。。。。。
于是,责任完全自己揽过来了,自己给自己继续捅刀子——他才不会想着,都相处那么久了,景琰对梅长苏还不信任,这是景琰的问题,他压根不信他啊,那小子对我就是有偏见啊!这事儿都怪他!
他只会想“我以前也挽过大弓、降过烈马啊,如今变成了阴诡谋士,躲在地狱里搅弄风云啊,都不敢露面,他这么想我完全是正常的啊,不怪他不怪他”。。。。然后自己受到的伤害值在自己再次捅刀子下,更甚,于是开始疯狂吐血。。。。



萧景琰这边,待他知道了真相之后,他也要自我安慰:小殊那么苦,我咋就没早点认出他来,我是他最好的朋友啊,我最该认出他来,其他那么一票子人都知道真相了,就我不知道,就怪我太笨!
他当然也不会想,小殊都怪你不告诉我真相!你要早告诉我,我还能让你受这么多委屈吗?!你要告诉我真相,我不也会好好配合你的吗?!
水牛的思维只会是——小殊不告诉我有苦衷的,他不告诉我一是我笨,他怕我坏事,而是我冲动,他怕牵连我。。唉。。。我咋就不能像他一样聪明呢,我要智商和他一样,他就不用担心我坏事了。。。。我咋这么冲动,我要是早改改这么冲动的性格,他也就不用担心我做事不周全,遇事不冷静,就不怕牵连我了,说不定他就能对我说实话了呢。。。唉。。。都怪我、都怪我,小殊有他的苦衷。。。
水牛也完全不会想着,大爷的林殊,你活着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好嘛!聂锋不管变成啥样,冬姐都不会在乎,你也不管变成啥样,我也不会在乎啊!(类比不恰当。。。)不就是样子变了嘛,但你还是林殊啊;不就是不会武功嘛,没关系啊;使使手段又怎么了,你的本心还没变啊!难道你不知道,你活着就好嘛。。。
水牛只会想着:小殊在我面前有他的骄傲,所以他才不告诉我,他有他的自尊啊!我理解他。。。唉,我们以前都是一起打架、一起骑马、一起射箭的,突然他变成了这样,他怎么面对我呢,他是金陵城最明亮的少年啊,傲娇如他,怎么会和我说实话呢。。。我理解。。。然后水牛成功的也把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我咋这么笨!我明明这么了解小殊,知道他的自尊,了解他的傲娇,明白他的苦衷。。。我咋就不能再聪明点,这难道非得他告诉我吗。。难道我就不能自己看出来吗?!我要是看出来了,小殊不就不会受到我给他的那么多委屈了吗?!都怪我。。。都怪我。。。。



呵呵,其实明明可以找对方吵吵架的,但是这俩人妥妥的、不约而同的,又把责任完完全全揽到了自己身上。(忽然十分理解,为什么猜到了真相的明台,死活得拉明楼打一架,大爷的,这虐心的游戏这么好玩儿吗?!!!)


之后,当然,从心里角度说,水牛更惨。
小殊真离开了之后,他能怪他吗?更更不能啊!
他更得责怪自己:他都为了我搭上性命了,我却什么也做不了。。。要是朝廷我能早点巩固就好了,要是领兵打仗的本事我像他一样就好了,那我就可以自己上战场了,也用不着他耗尽麒麟心了。。。嘤嘤嘤。。。都怪我,上位太短没控制住朝局,都怪我打仗水平不及林殊,对付大渝没有把握啊。。嘤嘤嘤。。。眼看着他受罪赴死,我却什么也做不了,嘤嘤嘤。。。。我要早点认出他来就好了,少吐点血是不是能活得长久一点?


萧景琰与林殊两个,明明都在为对方好,而且真是用尽了力气对对方好,
却莫名其妙、有口难言、糊里糊涂的成了给了对方最大的委屈、让对方受了最大伤害的那个人。

给自己最在乎、最舍不得受委屈的人,亲手、亲自捅刀子,想必同时也是一种极其惨烈的自伤行为吧,伤了对方的心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伤害自己?让对方吐血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让自己的心也在滴血?
与此同时,自己拼命想对对方好,对方又莫名其妙、糊里糊涂、阴差阳错、受命运摆布的又都接收不到。
他对他好,他不知道,还捅他刀子;
他想对他好,他想补偿他,他却再也没命受着了,自己的魂灭,当然也是给对方最重的一击。
原谅我,又想到了一个不适应的词,“错了位的虐恋情深”。。。。。

评论
热度(157)
  1. 共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Mandy | Powered by LOFTER